会展新闻第25期

2022-01-11 15:03

科技新闻

01第二次青藏科考在青海发现重要锂、铍成矿带

记者从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青海省地质调查院获悉,在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研究中,地质科研人员在青海省巴颜喀拉地区,发现印支期稀有金属锂、铍、钨等成矿相关的花岗岩-伟晶岩带。这是在青海巴颜喀拉地区首次发现此类型的矿床。

此次发现的锂、铍、钨等矿床位于马尔康-雅江-喀喇昆仑巨型锂、铍矿带的中部。该锂、铍矿带构造上属于青藏高原北部的松潘-甘孜-可可西里-喀喇昆仑地块,是一条锂、铍等稀有元素超常富集带。此前,该带西段新疆喀喇昆仑和东段川西地区,均已发现规模巨大的伟晶岩型锂、铍矿床,但连接东西两个重要矿集区的青海还未发现有此类型的矿床。

2019年至2021年,针对青海省巴颜喀拉地区扎日尕那-草陇印支期侵入岩带,青海省地质调查院王秉璋团队和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王强团队在巴颜喀拉地区由东向西进行实地考察。王强与王秉璋均表示,青海省巴颜喀拉地区扎日尕那-草陇印支期锂、铍、钨等矿化花岗岩-伟晶岩带的发现,显示青藏高原北部松潘-甘孜-可可西里-喀喇昆仑地块中部有较好的锂、铍、钨等成矿潜力,大大拓展了青藏高原北部伟晶岩型锂、铍矿的找矿空间,有望成为中国最重要的稀有金属矿产资源基地之一。

(来源:新华网)

 

02“沃田科技行动”启动 耕地科学保护利用迫在眉睫

“总体来看,我国耕地资源‘三少’特征凸显,即人均耕地少,高质量耕地少,可挖潜耕地资源少。”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院长、中国工程院院士吴孔明在中国农业科学院“沃田科技行动”启动会上表示,加快耕地科技创新,加强实现耕地科学保护和利用,迫在眉睫、刻不容缓。

农业农村部“2019年全国耕地质量等级情况公报”显示,全国耕地由高到低被依次划分为十个质量等级,其中,一到三等耕地仅占31%,中低产田占比高达三分之二,优质耕地资源十分紧缺。为了更好地保护这些优质耕地资源,中国农业科学院近日启动了“沃田科技行动”。

“沃田科技行动”主要包括三项任务,一是聚焦耕地突出问题,分区分类消减障碍,提升地力。聚焦东北黑土地、北方旱地等“七块地”的关键问题,进行全链条科技创新,突破土壤组学、生物固氮等十大关键核心技术,着力解决耕地重大科技瓶颈问题。二是强化科技长期性基础性工作,定时定位发现问题摸清规律。优化完善耕地质量联网观测等,构建全国高效协同的耕地观测监测体系,查清不同生态类型耕地质量及其要素的演变过程与规律。三是建设耕地科学重大平台,聚才聚力打造创新高地。建设国家耕地科学中心、耕地培育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等重大平台,着力打造耕地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建设耕地国家战略人才力量。

同日,中国农业科学院国家耕地科学中心揭牌,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副所长、中国工程院院士周卫任中国农业科学院耕地科技创新总首席。据了解,中国农业科学院国家耕地科学中心将构建以国家使命为牵引、以卓越创新团队和科学中心为实施主体、以绩效为导向的重大任务联合攻关机制,建立“战略布局、任务牵引、团队作战、协同共享、多元投入、以评促研”的新工作机制。

(来源:科技日报)

 

03中国遥感卫星地面站成功接收资源一号02E卫星数据

记者从中科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获悉,该院下属的中国遥感卫星地面站27日成功接收资源一号02E卫星(5米光学卫星02星)数据。这是资源一号02E卫星在发射后首次下行观测数据,接收到的数据均处理正常。

27日10时37分和12时18分,中国遥感卫星地面站密云站先后成功跟踪、接收到资源一号02E卫星下行数据。接收任务时长分别为9分01秒和5分05秒,完成总计159GB数据的实时接收、记录、传输。

  12月26日11时11分,我国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四号丙运载火箭,成功将资源一号02E卫星发射升空。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获得圆满成功。新华社发(郑斌 摄)

资源一号02E卫星于2021年12月26日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该星将与2019年9月发射升空的资源一号02D卫星组网运行,主要服务于减灾、环保、住建、交通等行业领域。

据悉,中国遥感卫星地面站2021年新增对5颗我国陆地观测和科学卫星数据的接收任务,新增卫星数据接收任务首轨数据接收成功率达到100%。

(来源:新华网)

 

 04我国科学家模仿千年宣纸发明透明可折叠薄膜

被誉为“纸寿千年”的宣纸,为何绵软坚韧、百折不损?记者今天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了解到,该校俞书宏院士团队特任副研究员管庆方等通过对传统宣纸的详细结构表征,探究其高强度、高韧性的微观机理,受宣纸制造工艺和结构启发,发明一种具有多尺度结构的高性能透明可折叠薄膜。相关成果日前发表于《ACS材料快讯》。

宣纸以青檀树皮、沙田稻草等为原料,经过上百道工序制作而成。团队通过对宣纸的结构研究,发现宣纸内部具有大量的纳米纤维和微米纤维相互交织,形成了微米纳米多尺度的三维网络,这种仿生结构赋予了宣纸高强度、高柔韧性的力学优势。

受宣纸启发,研究人员将微米纤维素和纤维素纳米纤维组装成多尺度结构,制备出可持续化生产的高性能透明可折叠薄膜。基于该薄膜制作的近场通讯电路电子器件,兼具高透明度、高雾度和优异的柔韧性,在弯曲时仍可准确地记录和读取信息。

此外,这种薄膜同时实现了高强度和高柔韧性,在完全折叠后没有破坏性折痕,卷起后也可恢复原状。该薄膜还具有优异的力学、热力学与光学特性,使其成为精密光学器件和柔性电子器件领域的理想薄膜材料。

(来源:中国青年报)

 

05《2021年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报告》出炉 四大领域中国论文被引次数世界第一

12月27日,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在北京发布了《2021年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报告》(以下简称《报告》)。

《报告》指出,2020年中国卓越科技论文总体产出持续增长,比2019年增加19.8%,其中卓越国际科技论文21.60万篇,卓越国内科技论文24.78万篇。卓越论文数量最多的学科是临床医学,化学,电子、通信与自动控制,生物学。

按国际论文被引用次数统计,中国在材料科学、化学、计算机科学、工程技术等4个领域排在世界第1位。与上年度相比,增加了计算机科学领域。

截至2021年9月,中国高被引论文数为4.29万篇,占世界份额为24.8%,数量比2020年增加了15.5%,世界排名保持在第2位,占世界份额提升了近2个百分点。中国的热点论文数为1515篇,占世界总量的36.3%,数量比2020年增加了10.2%,世界排名保持在第2位。

2020年中国发表的国际论文中,国际合著论文为14.45万篇,比2019年增加了1.44万篇,增长了11.1%。国际合著论文占中国发表论文总数的26.2%。中国作者为第一作者的国际合著论文占中国全部国际合著论文的69.3%,合作伙伴涉及169个国家(地区)。

自1987年以来,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一直承担着中国科技人员在国内外发表论文情况的统计分析工作,每年定期公布中国科技论文产出整体分析报告,并在此基础上拓展到对中国在科技期刊、专利产出、学术图书出版等领域情况的统计分析。

(来源:中国科学报)

 

 

06中国已成为地下空间开发利用大国

中国工程院战略咨询中心、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地下空间分会以及中国城市规划学会12月26日联合发布的《2021中国城市地下空间发展蓝皮书》显示,中国以地铁为主导的地下轨道交通、以综合管廊为主导的地下市政等快速崛起,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呈现规模发展态势,中国已成为名副其实的地下空间开发利用大国。

该蓝皮书汇集了“十三五”期间中国城市地下空间的基础数据与核心指标,以2020年地下空间发展为重点研究对象,全景式展示中国城市地下空间从顶层设计到行业与产业发展等各领域最新成就,通过关键数据与要素评价,揭示地下空间与城市现代化发展在不同维度和层面的内在关联轨迹,为“十四五”期间城市可持续发展和国土空间资源复合利用提供地下空间方面的专业意见。

蓝皮书显示,以空间分布的集聚程度来衡量,中国城市地下空间延续“三带三心多片”的总体发展格局。其中,“三带”为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连绵带,分别为东部沿海带、长江经济带和京广线连绵带。“三心”分别为北部发展中心、东部发展中心与东南发展中心。“多片”是分别以成都、重庆为核心的成渝城市群地下空间发展片、以郑州为核心的中原城市群地下空间发展片、以西安为核心的关中平原城市群地下空间发展片。

在法治建设方面,截至2020年底,中国颁布有关城市地下空间的法律法规、规章、规范性文件共527部。从历年城市地下空间相关法规政策统计中可以看出,“十三五”期间颁布实施的最多,占历年总数量73.4%。“十三五”期间,中国地下空间产业体系已显示出强大的市场潜力,地下空间的主要功能类型为地下交通、地下商业服务、地下市政、地下公管公服、地下仓储、特殊功能等。在地下空间科研与交流方面,“智能”“安全”将成为“十四五”期间地下空间的科研热点。

(来源:科技日报)

 

 

07我国学者提出拍赫兹通信新框架 助力未来6G发展

记者近日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获悉,该校徐正元教授领衔的联合团队,日前在国际学术期刊《数字通信与网络(英文)》上发表了一篇名为“拍赫兹通信:用于无线通信的光谱融合”的研究论文,为第六代移动通信(6G)的发展提供了新思路。

第五代移动通信(5G)已进入商业化部署阶段,各国纷纷瞄准未来6G移动通信展开相关研究工作,力图抢占技术“快车道”。为实现全频谱和空间全覆盖的终极目标,在梳理所有可用的无线通信频段,排除具有强辐射且对人体有害的X光波段以及太赫兹频段后,拍赫兹频段成为仅剩的可用通信频谱资源。

拍赫兹通信拥有超大带宽和超高空间分辨能力,能兼容匹配多种形态的新型移动终端和空天地海的全空间应用场景,比如室内超大带宽互联、高精度定位、大规模工业机器通信、车联网、水下物联网、空间互联网等,满足人机物的互通互联。

近年来,针对特定应用场景,学术界和产业界曾尝试以多种光波作为信息载体的无线光通信技术,但这些技术仅使用拍赫兹频段内的碎片化频谱,严重制约了通信网络全局资源的优化,也不能很好地适应多种应用环境和不同类型终端,甚至无法满足用户特殊的信息安全和抗干扰要求。

上述研究首次提出了拍赫兹通信新体系框架,突破了传统肉眼视觉的光谱分段方法,有机融合红外光、可见光和紫外光多段频谱,实现拍赫兹全频段的有效开发利用。通过频谱感知智能选择波长与空间通道,该研究揭示了全频段信号传输特性和环境噪声影响,展现了拍赫兹通信在室内、室外和水下等全空间场景下的通信距离和数据速率性能极限,比如室内速率高达几十太比特每秒(Tbps)、水下距离远至500米,并挖掘了拍赫兹载波潜在的偏振和角动量维度特征以用于信号调制与复用,能实现通信链路和网络的灵活智能配置,服务于全息通信等新型高速业务与应用。

(来源:科技日报)

 

 

08世界首台全断面硬岩竖井掘进机成功运用 首次实现井下无人掘进

12月28日,浙江宁海抽水蓄能电站排风竖井施工现场。

全断面硬岩竖井掘进机的成功运用,标志着我国隧道掘进机企业成功攻克竖井掘进机世界级技术难题,首次实现井下无人掘进,在竖井掘进机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

据了解,引水系统的调压井、闸门井、出线井、通风井及交通井等竖井工程,具有施工难度大、环境差、人员劳动强度大、危险系数高等特点,是地下工程建设的难点。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社会对高效、安全、新型竖井建造技术的渴求日益增强。然而,竖井机械化、智能化施工的高端装备——全断面硬岩竖井掘进机及其施工工艺在国内长期属于空白。

面对没有先例、地质复杂、工程施工困难等诸多难题,中铁装备研发团队为这台“金刚钻”配备了众多首创技术: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特制推进技术,为设备提供可靠、稳定的推进动力;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全断面开挖机械式同步出渣系统,比泥水、真空等传统出渣方式效率更高、能耗更低,解决了开挖、出渣同步施工这一国际性难题;首创竖井远程控制系统,操作人员无需下井,首次实现井下全断面硬岩掘进无人施工。

中铁装备全断面硬岩竖井掘进机与传统工法相比,施工人员减少50%以上,掘进效率却提高了2倍以上。掘进期间,“中铁599号”实现了井下无人、自动掘进、地面远程操控,为类似地下工程施工提供了经验和借鉴,为千米级竖井全断面掘进技术难题提供新的解决思路。

(来源:科技日报)

 

09长三乙火箭成功发射通信技术试验卫星九号 2021年中国航天宇航发射任务圆满收

12月30日零时43分,长征三号乙遥八十四运载火箭(以下简称长三乙火箭)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点火升空,成功将通信技术试验卫星九号送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取得圆满成功,为中国航天全年宇航发射任务画上了圆满的句号。这也是长三甲系列火箭今年第12次发射,12战12捷!

据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总体设计部十一室总体副主任设计师张涛介绍,执行本次任务的长三乙火箭主要有4项技术状态变化,均为可靠性增长及产品化项目,主要包括:优化一级伺服机构泵主轴结构,提高其抗疲劳强度和寿命;优化三级伺服机构阻尼器,提高产品工作稳定性;技术区地面供气设备采用智能减压阀,调压充气更加智能化;箭上口盖首次采用整体挤压成型工艺,后续该工艺可用于火箭壳段生产,替代当前的“蒙皮+桁条”铆接工艺,大幅提升生产效率。

2021年,长三甲系列火箭持续保持高密度发射状态。在疫情和任务的双重考验下,型号队伍顶住压力,持续优化设计,提高火箭的可靠性和适应性,同时优化发射场流程,采取行之有效的质量保证措施,圆满完成了各项任务,彰显了“金牌火箭”的实力。

(来源:新华社)

 

海外动态

01国际最新研究:裸鼹鼠看起来不会衰老但在分子层面衰老

施普林格·自然旗下专业学术期刊《自然-衰老》最新发表一篇关于老龄化的新研究论文,研究人员通过表观遗传变化来衡量,发现一种极为长寿的啮齿动物——外表上看起来似乎不会衰老的裸鼹鼠,在分子层面则的确会衰老。这项研究成果可助力老龄化、长寿和疾病抑制的研究。

该论文介绍,裸鼹鼠(Heterocephalus glaber)在同体型啮齿动物中极为长寿,最大寿命达37年,并且能抵抗年龄相关的疾病。裸鼹鼠的表观遗传变化与衰老有关,表观遗传变化即改变基因表达但不改变DNA自身的变化,但目前人们尚未根据这些改变建立可靠的老龄化表观遗传“时钟”。

论文通讯作者、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史蒂夫·霍瓦思(Steve Horvath)和同事分析了来自0-26岁裸鼹鼠的11类组织的近400个样本,用于测量称为“甲基化”的表观遗传变化,甲基化是DNA自然发生的一种化学改变。由于人类和其他物种的DNA甲基化水平与年龄有关,研究团队建立了裸鼹鼠特异的各组织甲基化“时钟”,发现甲基化评估年龄与实足年龄相关性很高。他们比较了未生育雌性与长寿的支配生育雌性(女王)的甲基化年龄,发现女王的甲基化年龄老化速度相比未生育者而言较慢。

论文作者总结说,虽然裸鼹鼠被观察到的特征是“不会老”的哺乳动物,这个物种在表观遗传上仍会衰老,这与其他哺乳动物类似。他们认为,使用表观遗传时钟或不仅能评估野生裸鼹鼠的年龄,还有助于调查其作为模式生物的的潜能,助力老龄化、长寿和疾病抑制的研究。

(来源:中新网)

 

 

02詹姆斯·韦伯太空望远镜发射升空 将搜寻地外生命

旧金山12月25日电 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当地时间25日称,詹姆斯·韦伯太空望远镜当日在法属圭亚那库鲁航天中心发射升空。

NASA在其官网称,美国东部时间25日7时20分,詹姆斯·韦伯太空望远镜由阿丽亚娜5型火箭发射升空。地面科研人员在火箭发射大约5分钟之后开始接收来自詹姆斯·韦伯太空望远镜的遥测数据。飞行27分钟后,望远镜与火箭分离并进入预定轨道。

在飞行1个月后,詹姆斯·韦伯望远镜将到达距地球约160万公里的观测位置,并停留在地球夜面,与地球同步绕太阳运行。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报道称,经过长达半年的各项检查之后,该望远镜将在2022年晚些时候开始收集数据以及第一批图像,从此肩负起观测宇宙形成后最初出现的星系以及搜寻地外生命迹象等任务。

美联社报道称,詹姆斯·韦伯望远镜由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与欧洲航天局、加拿大航天局联合研究开发,被认为是哈勃望远镜的“继任者”。哈勃望远镜主要在可见光和紫外波段展开观测工作,而詹姆斯·韦伯望远镜的观测区间主要集中在红外波段。后者携带4台最先进的科学仪器,配备高分辨率、高灵敏度红外探测器,将更清晰地研究来自天体的红外光。

(来源:中新网)

 

 

03人体咬肌内存在第三层肌肉

据美国趣味科学网站近日报道,瑞士科学家最近发现了一个以前从未被描述过的人体部位——位于咬肌内的一层肌肉。这一最新发现有助涉及下颌等的相关疾病的治疗。

现代解剖学教科书称咬肌有两层:一层深,一层浅。但一些历史文献也提到咬肌可能存在第三层,不过对于其位置则众说纷纭,参与最新研究的作者们因此决定检查突出的下颌肌肉内是否还隐藏一层肌肉。

为此,他们解剖了12具保存在甲醛内的人类头颅,还对另外16具“新鲜”尸体进行了CT扫描,并对一名志愿者进行了MRI扫描。通过这些检查,他们确定了咬肌的第三层:这一层从颧突(构成“颧骨”的一部分,其他骨与颧骨相连接的骨性突起)延伸到冠突(下颌骨上的突起)。

该研究第一作者、伯尔尼大学生物医学系高级讲师希尔维亚·梅齐指出:“咬肌的这一深层部分与其他两层的功能明显不同,根据其肌肉纤维的排列,这一层肌肉可能通过‘提升和收缩’冠突来帮助稳定下颌。事实上,新发现的肌肉层是咬肌中唯一能够将颌骨向后拉的部分。”

在发表于《解剖学年鉴》在线版的论文中,研究小组建议将新发现的肌肉层命名为“咬肌冠状肌”,意思是“咬肌的冠状肌部分”。他们指出,这一发现对临床治疗可能意义重大,因为了解肌肉层可以帮助医生更好地进行颌骨区域的手术,并更好地治疗与连接颌骨和颅骨的关节有关的疾病。

(来源:科技日报)

 

 

04 Meta旗下VR设备热卖 凸显消费新风向

美国脸书母公司Meta旗下的虚拟现实(VR)头戴装置Oculus在圣诞购物季热销,带动了该设备应用程序在苹果应用商店下载数量跻身前列,显示用户对新技术设备的青睐程度高涨。

27日Meta股价大涨3%,市场人士将显著涨幅归结于集团旗下的VR头戴装置Oculus热卖。圣诞节当天,操作Oculus的应用程序甚至成为美国苹果应用商店人气第一的下载程序。27日,包括Meta在内的美国大型科技股和网络股集体上行,Meta股价收盘上涨3.26%,报每股346.18美元,创今年11月以来新高。

科本资本市场公司分析师彼得森26日撰发的报告指出,今年圣诞假期,Oculus头戴装置很可能是非常热门的礼物,因为从苹果应用程序商店的下载排名,可以看出Oculus头戴装置在圣诞销售季“业绩扎实”。Meta并未公布Oculus头戴装置的详细销售数字,公司管理层表示,从新的财季开始,将披露其脸书现实实验室部门的财务指标,这将使投资者了解其VR和AR(增强现实)业务情况。

2014年,脸书以23亿美元的价格收购了Oculus,该公司已经成为Meta转型的核心。今年10月,Meta首席执行官扎克伯格表示将投资至少 100 亿美元来构建元宇宙,并阐述了他的愿景,即虚拟现实和增强现实驱动的沉浸式下一代互联网版本,他认为这个虚拟世界将成为未来社交网络、游戏甚至工作的标准。

互联网数据资讯公司Trendforce估计,AR和VR的年化出货量将以38.8%的复合年增长率增长,到2025财年将达到2576万台。Meta的Oculus如果可以保持其在消费领域的领先地位,2022年的市场份额将达到66%。但是,Oculus可能会面临激烈的市场竞争,尤其是来自苹果的竞争。

(来源:经济参考报)

 

 

05研究:近30年来韩国沿岸海平面共上升9.1厘米

据韩国媒体26日报道,韩国海洋水产部旗下国立海洋调查院近日公布一项研究,结果显示,近30年来,韩国沿岸海平面上升速率为每年3.03毫米,共上升9.1厘米。

韩国国立海洋调查院对该国沿岸21个潮位观测站1991年至2020年资料进行分析的结果显示,过去30年来,海平面年均上升3.03毫米。其中,东部海岸水面上升速度最快,为3.71毫米,西部和南部海岸分别为3.07毫米和2.61毫米。从具体观测地点来看,郁陵岛的上升速度最快,为6.17毫米,其后依次为浦项、保宁、仁川、束草。

从近30年韩国沿岸海平面平均上升速度来看,1991至2000年为年均3.8毫米,2001年至2010年为0.13毫米,2011年至2020年为4.27毫米,与1990年代相比上升速度约增加10%以上。

2021年8月,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旗下工作组发布的一份报告显示,1971年至2006年和2006年至2018年,全球平均海平面分别上升1.9毫米和3.7毫米。与此相比,韩国沿岸海平面上升速度在1971年至2006年期间为2.2毫米,略快于全球平均值,2006年至2018年为3.6毫米,接近全球平均值。

(来源: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