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高层次论坛里的上海科技创新密码

2022-08-31 11:19

科技部和上海市政府共同打造的高层次国际论坛——浦江创新论坛迎来第十五届的重要里程碑。8月27日至8月30日,来自全球的“最强大脑”汇聚上海,以“低碳:全球创新新使命”为主题贡献智慧。
上海是一座矢志攀登科技高峰的创新之城。纵观浦江创新论坛十五年来的历程,累计有万余名创新开拓者汇聚一堂,上千家权威智库和机构共结创新硕果,一大批研究和合作成果传递创新理念,已成为观察我国科技创新发展战略的重要窗口和服务我国国际科技合作的重要平台。
把握未来趋势,始终围绕创新主题
低碳发展事关全球未来。在2022浦江创新论坛全体大会上,嘉宾们以“低碳:全球创新新使命”为主题,分享全球最前沿的思考与实践。
“气候变化近在咫尺,论坛聚焦低碳科技正当其时。”世界经济论坛总裁博尔格·布伦德提出扩大清洁能源技术投资、打造有利于培育全新解决方案的生态系统、加强国际合作等三个建议。
抓住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重大机遇,在全球创新版图上占据重要席位,是上海的重大使命。
钢铁产量全球第一的中国宝武在业界率先发布碳减排目标,中国宝武钢铁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胡望明在大会上讲述绿色低碳转型发展的战略和实践:“聚焦新时代钢铁业绿色低碳发展的要求,我们将绿色低碳转型发展细化为绿色制造、绿色产品、绿色产业三个维度,将绿色贯穿于制造、服务和经营管理全过程。”
从今年的低碳创新,到过往的新一代人工智能、脑科学和量子计算,一批产自浦江创新论坛的成果,为科技和产业发展贡献智慧。
有人回忆,早在10年前的2012浦江创新论坛上,当下如火如荼的新能源车产业已是关注焦点。来自产业界和科技界的跨界交叉研讨,提出加强研发关键零部件等真知灼见。
上海承担的科技项目国际人类表型组研究计划,也凝结着浦江创新论坛的智慧和贡献。人类基因组计划取得突破后,遗传学和基因研究该如何推进?在2018浦江创新论坛上,科学家就人类表型组研究畅所欲言。同年,国际人类表型组研究计划正式启动。如今,该计划的研究成果多次登上《自然》等期刊,人类表型组“导航图”1.0版本即将出炉。
建设创新网络,做大全球“朋友圈”
“在中荷建交50周年之际,我们非常高兴受到邀请,作为今年浦江创新论坛的主宾国。”2022浦江创新论坛期间,中荷水科技联合创新论坛吸引了不少关注,荷兰驻华大使贺伟民在论坛上介绍荷兰的水技术创新,并对该领域的科技合作表示期待。
中荷水科技合作项目签约,对话探讨能源转型,“云展”最新成果与技术需求……荷兰作为2022浦江创新论坛的主宾国,全方位深度参与论坛的系列活动。
上海市科委相关负责人介绍,浦江创新论坛有着国际化的基因,致力于打造国际创新合作与区域协同发展的大舞台。自首创“主宾国”机制以来,已有德国、芬兰、俄罗斯、以色列、英国、丹麦、葡萄牙、新加坡、塞尔维亚、阿联酋等国家先后受邀作为浦江创新论坛的主宾国参加论坛,一系列科技合作项目得以促成。
今年,创新网络继续加深扩大。论坛力邀全球近30个国家和地区,逾230位来自国际组织、顶尖高校、科研及智库机构和产业界的专家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共同参与盛会,更有长三角国家技术创新中心与法国阿雷蒙公司、美国杜邦公司、加拿大曼尼托巴科技加速器等6家国际公司签约等重磅合作推出。
既有线下的面对面交流,也有永不落幕的线上“朋友圈”。在27日的开幕式上,全球技术供需对接平台正式启动,用数字化手段把全球400多万家科技型企业联通起来,发布超2000条企业需求吸引全球创新资源。目前,平台上的企业科技创新意向投入达到37.89亿元,已促成跨区域合作70项,意向签约金额近3亿元。
打造科创“理想之城”,中外英才纷至沓来
当前,上海正在加快建设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实现高效能治理迫切需要科技创新的支撑和引领。
从2012年到2021年,上海的高水平科学家增加了8000多人,总人数超过2012年的3.8倍。2022浦江创新论坛上发布的《2022“理想之城”全球高水平科学家分析报告》显示,十年间,上海高水平科学家增长近3倍。2021年高水平科学家人数和十年间高水平科学家的增加人数,上海均位列20座全球科技创新中心城市前五位。
这份报告以近10年时间、总计超过70万条第一手科技统计数据为依据,覆盖纽约、波士顿、旧金山(含圣何塞)等20座全球科技创新中心城市,分析科技革命背景下全球高水平科学家的涌现与迁移大趋势,前瞻全球高水平科学家心目中的科创“理想之城”。

 

全球首个节律紊乱疾病克隆猴模型、全球首例人工单染色体真核细胞等一批重大原创科技成果不断涌现;初步形成全球规模最大、种类最全、综合能力最强的光子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群;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等重点领域关键核心技术加快突破;持续构建符合科技创新规律的法规政策体系,出台一系列地方配套政策和改革举措……
近年来,上海牢牢把握科技进步大方向、产业革命大趋势、集聚人才大举措,紧紧抓住强化科技创新策源功能这个核心任务,只争朝夕、砥砺奋进,实现了科技综合实力和创新整体效能的大幅提升,上海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形成基本框架,全球影响力不断增强。

来源:新华社